兩兄弟ya

我聽到小宇的聲音:『小培, 不要這樣用, 哥幫你好不好?』、『小培 ~ 小培 ~ 給我 ~ 我幫你弄!』宇的聲音很急促, 他正伸長脖子挨在小培身旁, 看起來是想說服小培把手上的飛機交給他. 小培被說服了, 把飛機交給哥哥修理, 當然, 修理完後宇就不還給培了, 他開始拿著飛機飛來飛去, 小培邊追著邊哭叫.

我蹲下身對宇說:『可以先還給小培嗎?他還想玩.』

宇很委屈的說:『可是我也很想玩啊!』

我:『那我幫你找看有沒有其他的, 給你玩?』

宇探頭張望櫃子裡的物品, 同時把手上的飛機還給小培.

其實, 這台飛機是小培要我幫他從櫃子上拿下來玩的, 玩沒多久右機翼掉了, 宇幫忙他再裝回去後, 就不肯還給小培. 飛機還沒拿下來之前, 小宇本來是在玩車子.

類似的情況常常發生, 剛開始我真的覺得小宇總是想拿小培手上的物品, 好像別人手中的就是比較好玩的, 甚至會用搶的方式搶過來玩.

我不想用『你搶了弟弟手中的玩具, 是不對的行為.』這樣的名目來糾正、處罰他, 也沒有對他說『你說要幫忙修理, 怎麼佔為己有呢?』我知道他是看到小培在玩所以也想玩.

剛開始, 我的確很生氣他類似的行為, "總是愛拿弟弟手上正在玩的物品", 但我回想起小宇一歲多在保母家, 保母家另一個三歲的哥哥也常這樣對待小宇, 動不動就搶奪小宇手上正在玩的玩具, 把宇弄得哇哇哭叫. 我心想, 也許這是三四歲的小孩因為對物品所有權比較強烈的表現方式嗎?

所以我開始跟他聊

我:『小宇, 為什麼你想要拿小培正在玩的東西啊?』(不要使用這個字眼)

小宇:『因為我也很想要玩啊!』

有時候他會說:『因為這是我的啊!』(他覺得家裡的玩具全部都是他的, 即使放在櫃子裡的玩具, 他也覺得是他的. 除了新買的、特別說明這是給小培的.)

針對第二點回答, 我跟宇討論很久到底家中的玩具該不該共用!?哪些玩具是可以共用的, 哪些玩具是小宇獨有的, 未經同意不可以拿取? 後來他覺得家裡的玩具全部都是他跟小培可以共用的, 這是經過很長時間實際案例討論後的結論, 也許有其他新物品會有其他規則, 目前暫時是這樣.(我觀察其實他很喜歡跟小培一起共玩的.)

所以如果他回答的是:『因為我也很想要玩啊!』我就會開始跟他說:『可是小培正在玩ㄝ.』『小培他也很想、很想玩.』、『先等一下好不好?』、『你們要不要一起玩?或者你拿別的玩具跟他交換.』、『你玩另一邊的玩具好嗎?』

我也會同時接著問小培:『你願意先給哥哥玩嗎?』

有時候小培會說:『好!』(他會親手把玩具拿給哥哥) 有時候他會搖頭拒絕. 如果小培願意讓給哥哥玩, 我會陪著他玩其他玩具一會兒, 如果他拒絕了, 就轉身換說服小宇放棄拿小培正在玩的玩具或想其他方法. 有時候我說:『他還想再玩ㄝ.』小宇會自己說:『好吧!那我只好先玩xxxxx』.

這一來一往要講很久, 也會有哭鬧、打、強取的行為, 為了不讓他們因為想玩的簡單需求變成真正的搶奪或打架, 花時間去認同雙方心裡當下的想法, 一起討論該怎麼辦, 這整個過程是值得的, 而且會出現不錯的正面效果.

一天晚飯後, 兩兄弟在玩積木. 小宇蓋了很多房子和馬路, 正專心的用小愛車行走在馬路上, 小培在一旁用積木蓋高樓. 小培身旁的積木用光了, 他拿了一塊哥哥的馬路來繼續蓋, 宇大叫一聲:『不行!那是我的馬路.』然後, 小培默默把疊在第二高的長方形積木拿下來, 放回原本哥哥排的馬路上. 接著, 小宇站起來走到房間另一角落拿了幾個一樣的長方形積木給小培:『小培, 這裡還有, 給你.』然後, 小培繼續蓋高樓, 小宇繼續嚕車.

在旁邊看到這段畫面的我眼睛整個發亮, 當下很感動!我本來以為在小培破壞哥哥馬路的那刻, 小宇會生氣, 雙方可能會為了擁有那塊長方形積木把彼此蓋好的物品推倒、吵架, 甚至拿積木丟對方. 因為之前常發生這樣的搶奪事件.

我心想, 孩子們的轉變是來自我的改變吧!以前, 我一定會先制止動手的那一方, 然後對他說:『不可以用玩具丟人喔~』可能還會再問:『為什麼要丟玩具?』or『可以拿玩具丟人嗎?拿玩具丟人就是不對的.』 場面通常是一個很生氣、一個大哭, 或者兩個一起哭叫, 然後我也很生氣.

閱讀很多線上共學文後, 我調整觀念並不斷跟自己說:『沒有孩子會故意拿別人手上的東西的, 一定有原因!也絕對不會有孩子要故意搗蛋然後討罵討打』, 通常是大人用自己的想法判斷後, 急著制止表面錯誤行為直接給孩子戴帽子, 沒想到去釐清孩子當下的需求就先制止或處罰, 而處罰的方式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, 不論是哪一種處罰方式, 處罰的負面結果造成孩子不想說出心裡的想法, 或是不想聽你講理, 3、4歲的小孩就會有這樣的反應, 更何況長大之後.

相信孩子絕對不會故意做出不當的行為, 我會先安撫受驚嚇的那位, 然後同時問他們:『怎麼了?發生什麼事了?』現在, 小宇會把事情的過程敘述出來, 我鼓勵他完整講出整個過程, 然後重新敘述雙方的心情:『小培用壞了你做的東西, 所以你很生氣對不對!?』or『你很想跟哥哥一起玩, 但不小心弄倒了積木對不對.』or『其實他好想幫忙』or『其實你只想自己一個人玩』重述並肯定彼此的心情與需求, 然後再一起找解決的方法, 安撫、接納孩子在爭吵&玩具當下的心情, 不論是被拿的或拿別人玩具的, 幫助他們釐清心裡想要的.

老實說, 教養是一條跟著自己一輩子的漫長路, 面對孩子每次脫序的行為都要完全鎮定、不生氣、不情緒化,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 但我很慶幸自己生長在資訊爆多的時代, 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或團體, 不打、不罵、不威脅也可以教出很棒的孩子, 這一切絕對值得父母學習、實踐.

香香菜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ne . 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